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博大精深,意义深刻。他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怎么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有效解决世界前途与命运的宏观理论。1999年,英国BBC曾评选出世界十大“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位居榜首。如果说这次评选是对马克思在21世纪前世界影响的高度肯定的话,那么,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后引起的西方国家《资本论》研究热潮再次证明马克思思想的伟大价值。马克思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复杂而庞大的思想体系,而是因为他正确揭示了世界发展规律。这个规律被世界历史发展反复证明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为指导的。以前我们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经常提到一个概念——时代特征。但若认真思考后会发现,有另一个概念比时代特征更加重要——时代性质。当然,邓小平对时代特征的判定正是在对时代性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当前的时代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跟社会主义的矛盾冲突。只不过这个冲突的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以前的战争与革命到现在的和平与发展。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放弃对时代性质的把握,这样尽早会出大问题,犯大错误。只有时刻把握时代性质、时代特征及其辩证统一,才能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建设。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观、微观领域内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还相当薄弱。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实践,其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开拓、丰富、创新与发展。由于原始创新有相当难度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因而学习借鉴他国的经验就会成为一种自然选择。由于西方国家经过了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其在市场、民主、法制、社会建设与科技发展等方面有着一套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制度安排,因而学习与借鉴这些理论与制度就应成为一种必要的选择。但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与经验都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的,这样在过多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使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与标签化”的危险(实际上这种危险在现实中是确实存在的)。对待这一问题必须有清醒认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就否定西方一切理论与制度的价值,毕竟我们的实践需要具体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在没有现成具体可操作性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他国经验自然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不过,在其过程中,也要加以防范与批判,设置预警机制,防止滑入西方理论的“逻辑陷阱”和“实践陷阱”。更不能因某种西方中观或微观理论一定程度的正确性而渐渐滑入其理论与实践逻辑链条,从而陷入其“根本制度陷阱”,并最终否定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制度与宏观实践的意义与价值。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在学习借鉴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与制度,并推动必要的原始创新。因为,话语权问题的解决至少得在有话语可讲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推进。当然,光有话语还不够,这些话语还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只有这样,话语才能有影响力、辐射力与渗透力。因此,只有有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才能真正巩固并捍卫话语权并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实践。
第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研读经典且反对教条主义。在目前社会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谈马即拒”现象,这种不加研究式的情感拒斥马克思主义现象并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美国学者罗伯特·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曾说道,人们求助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他毫无错误之处,而是人们无法回避他;每个想从事马克思所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永远在他的前面,因此,他必须认同或反驳、扩展或抛弃、说明或辩解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思想。西方学者如此说与如此做自然是有他们明显意识形态目的,但至少说明马克思及其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无法回避也无法彻底反驳的;否则,马克思思想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他们反复引证、批判与反驳。当然,对于我们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们来说,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并领会马克思思想,而学习与领会马克思思想没有捷径,必须认认真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与思想精髓。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它们的写作背景以及他们从事的实践活动和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联系起来。若片言只语地研读,或脱离具体背景、脱离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去研读,最终并不可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要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他们面对的时代背景与今天已相距甚远、相差很大,因而不能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该从反复研讨经典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指导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第四,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服务现实并反对实用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特征,面向现实、研究现实并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格。现在有些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对我有用,能立竿见影。如果带着这个目的去看问题,就没有正确评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面向现实并服务于现实,并不意味着唯现实主义。因为现实并不等于现存。现实是指现存中一切符合必然性与规律性的东西,而现存则是指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它既包括符合必然性与规律性的东西,也包括不符合必然性与规律性的东西,甚至包括反必然性与规律性的东西)。况且,马克思主义面向的现实不仅指目前的存在,还涉及过去与未来的存在。这就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既服务于现实又批判现实的特征。从学术角度研究现实可分四个层面:第一是经验层面,比如西城有什么问题进行深层经验分析,经验分析不是不需要理论,但更多是现实问题。第二个层面是政策层面,政策层面肯定高于现实层面,因为有一定的持久性,比政策更高的层面就是第三个层面——学理层面,因为要把长远的、未来的和根本问题都联系在一起,对政策进行更深层次发展研究。第四个是学术体系层面,体系是学理的系统化,把系统化的学理性研究用于现实问题研究可以为现实提供一种更高、更远的指引作用。学术研究与具体现实研究并不相同,但也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相反,它们还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术研究可以服务现实并引领现实,现实问题研究也可以促进学术深化、学术繁荣与学术发展。学术研究如果脱离现实,就会变成毫无生命力的自话自说并渐渐把自己边缘化;同样,学术研究如果仅仅跟着现实走,甚至纯粹为现实辩护,就失去了弥足珍贵的批判精神,最终导向实用主义。(作者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